-
质保机制
- 2.3.1 《同济大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同济质管〔2017〕3号)
- 2.3.2 《关于公布同济大学第八届理论教学督导、实验教学督导名单的通知》(同济质管〔2023〕1号)
- 2.3.3 同济大学本科生听课评价表
- 2.3.4 同济大学线上(混合式)听课评价表
- 2.3.5 《同济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要求》(同济质管内〔2021〕2号)
- 2.3.6 同济大学关于本科公共基础类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导意见(2022.5)
- 2.3.7 《关于开展本科课程评价的原则意见(试行)》(同济质管内〔2019〕2号)
- 2.3.8 《同济大学本科课程评价实施细则》(同济质管内〔2021〕1号)
- 2.3.9 《同济大学劳动课程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同济质管内〔2022〕2号)
- 2.3.10 《同济大学美育课程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同济质管内〔2022〕3号)
- 2.3.11 《同济大学体育课程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同济质管内〔2022〕5号)
- 2.3.12 《同济大学实验课程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同济质管内〔2023〕1号)
- 2.3.13 《同济大学一流本科课程教学评价方案》(同济质管内〔2020〕5号)
- 2.3.14 《同济大学线上(混合式)教学课程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同济质管内〔2022〕4号)
- 2.3.15 《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实施细则(试行)》(同济本〔2022〕2号)
- 2.3.16 《同济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检测及处理办法(试行)》(同济本〔2021〕33号)
- 2.3.17 《同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若干规定》(同济教〔2016〕78号)
- 2.3.18 关于落实《工程教育认证状态保持与持续改进工作指南(试行)》的指导意见(同济质管内〔2020〕6号)
- 2.3.19 同济大学部分授予工学士学位的专业评估指标
- 2.3.20 同济大学理学类专业评估方案(试行)
- 2.3.21 同济大学经管、艺术、人文类专业评估方案(试行)
- 2.3.22 同济大学人文类专业评估方案(试行)
- 2.3.23 关于开展同济大学本科新专业自评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
- 2.3.24 《同济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同济规〔2022〕2号)
- 2.3.25 《同济大学学科专业设置审核与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同济规〔2021〕6号)
- 2.3.26 《同济大学本科专业全过程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 2.3.27 关于开展本科教育教学自评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同济本内〔2023〕3号)
- 2.3.28 《同济大学全链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指导意见(试行)》(同济质管内〔2021〕4号)
- 2.3.29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9-2020学年)
- 2.3.29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0-2021学年)
- 2.3.29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1-2022学年)
- 2.3.30 【钛媒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智慧教育?同济大学带来的标杆启发 | 沟通新范式.2022.05.31
-
质保效果
- 2.5.1 同济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2.5.1 同济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2.5.1 同济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 2.5.2 同济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
- 2.5.2 同济大学2021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
- 2.5.2 同济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
- 2.5.3 同济大学2020届毕业生人才质量满意度评价与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 2.5.3 同济大学2021届毕业生人才质量满意度评价与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 2.5.3 同济大学2022届毕业生人才质量满意度评价与市场需求分析报告
- 2.5.4 同济大学2020届毕业生生涯发展与教育报告
- 2.5.4 同济大学2021届毕业生生涯发展与教育报告
- 2.5.4 同济大学2022届毕业生生涯发展与教育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