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豪书院
时间:2022-08-26

同济大学国豪书院成立于20227月,是同济大学瞄准智能科技、先进制造、数字城市、生命健康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破专业壁垒,面向未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先行之举。

“国豪书院”名称取自李国豪老校长——“国之英豪”,希望传承老校长严谨求实、科学报国的崇高精神和学术风范,首任院长为同济大学校长陈杰院士。

书院志在选拔一批心怀使命、志趣高远、天资出众的青年学生,强化通专基础、培育创新素养,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综合素质优秀、基础扎实的未来战略科学家。

 

培养目标

书院致力于培养能够引领未来,掌握革命性、突破性、颠覆性技术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及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团队组织领导能力的战略科学家,推动支撑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运行体制

国豪书院作为独立的二级学院,与新生院、专业学院并列,行政管理和育人管理两个体系并重。育人管理体系包括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对人才培养体系做整体设计。行政管理体系由书院党政班子领导下的综合办公室、教学事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组成。

 

学生规模

国豪书院面向“强基计划”(理科)、国豪精英班(工科)、国豪精英班(基础医学)人才培养。成立初,学生规模约为575人,包括2020级、2021级国豪学堂学生236人,以及2022级强基计划、国豪精英班学生新生。2026年,书院将容纳四个年级的学生,做到本科阶段全覆盖,总规模约为1500人。

 

书院培养特色

徜徉“书院生活”,提供集住宿学习、活动和办公空间于一体的书院空间,打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和学术生态,营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学习生活环境赋予学生书院与学院双属身份、双重关爱,做到“本科阶段全覆盖”,实现师生互动,“五育并举”培养高素质“全人”。

拥有“育人锦囊”,实行探究式教学,营造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成长环境与学术发展氛围,激发学生学术热情和灵感。推行小班化,有朋辈导师、项目导师等多方加持,培养学生学术自信和学术志趣。探索完全学分制,创建自主、多元、进阶式个性发展体系,思维涵养、兴趣驱动、理想启迪,拓展每一位同学的未来发展空间。

拥有“导师天团”,特聘、长聘教授等高端人才担任导师。按照1:1配置学业引导导师、本科科研导师,指导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定,引导学生志趣培养、科研训练和专业方向探索等。第四学年,配置研究生导师,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

广聚“多方资源”,基于导师制的书院导师和学院博导双重身份,汇集学校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合作、一流团队的优质学科资源,主动吸纳社会、学界、企业资源。书院作为跨学科平台,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突破学科专业界限,促进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医工融合。

提升“全球胜任力”,提供学校高层级国际交流项目,组织各类交流访学、联合培养,提升学生全球视野和全球胜任力。打造国际化课堂,营造国际化多元文化育人氛围,所有学生本科阶段有境外短期交流经历,研究生阶段优先推荐公派海外高水平大学交流学习。

 

书院深入实施“共性基础+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

书院实行学校“共性基础+个性发展”培养模式,强化“厚基础、重交叉、强实践、宽交流”的培养要求。注重“共性基础,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厚重理科基础与坚实医工科基础相衔接,以课堂教学链、创新实践链、交流合作链三个链条为横向培养轴,以本硕博一体化为纵向培养轴,搭建共生发展平台,夯实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人格方面的共性发展基础。关注个性发展,学生可在经验丰富的导师引导下,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对未来的生涯规划有更清晰的认识。书院探索对每位学生培养过程的微观和个体化跟踪,加强对学生的动态评价与定期评价,数据驱动、综合呈现、精准反馈,建立及时有效的疏导预警机制,开展针对性的学业和科研指导;同时,绘制学生成长画像,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帮助学生早规划、早定位、早发展、早成才。

 

书院全面施行强化基础、通专融合的“2+1+X培养体系

面向培养高水平、研究型的拔尖创新人才,精准把握本科基础宽、硕士专业深、博士学术精的定位要求,打造具有同济特色,强化通专基础、注重学术素养的“2+1+X2年通专基础、1年专业核心、X=1-6年本研衔接专业学习与学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本科强化基础、通专融合,关注专业总体概念与方法的建立,关注素质提升和全人培养;硕士强化专业知识、强化职业素养,关注创造性的发现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博士着力培养学术共同体下的原始创新能力,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

 

图:“国豪精英班”培养路径图

国豪书院实行高端导师引导的完全学分制,一人一策,享受专业任选政策。学生在第1年接受通识教育和面向大类的基础学科强化学习;第2年任选专业后面向专业需求进行分类强化基础学科学习,并在高端导师指导下基于完全学分制开展主修专业学习;第3年着重培育学术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在完成选定专业培养要求后,进入研究生阶段,面向重点领域核心问题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