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优秀案例
本期导师预览
交通学院-周雪梅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邓浩
汽车学院-黄岩军
汽车学院-吴旭东
汽车学院-王学远
汽车学院-张允华

深入交流,特色拓展
周雪梅,女,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综合运输与枢纽、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铁路局项目主持1项、参与1项,参与国家973计划等多个国家级项目。出版专著3部,获发明专利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其他奖4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 20篇,EI 43篇。
通过圆桌会议讨论、午餐会、校史馆参观、课题组组会等活动,开展以下工作内容:
(1)入学辅导。通过圆桌会议,开展学生个人介绍,大学生涯规划,专业选择、课程选择、社团、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了解新生入学生活上是否适应,包括大学生活和气候适应情况,学习上是否适应,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等。

周老师与学生们圆桌会议
(2)课程学习。通过圆桌会议和午餐会等形式,了解学生各门课程上课的适应情况,指导如何做好上课、预习、复习、课后做习题等工作,以及其他复习、参加科研竞赛等建议。如高等数学、普通化学、计算机语言等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要求等方面进行指导和答疑。学生学习态度认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与导师沟通,对一些较难的科目有了了解,学生能够好好复习,迎接期中和期末考试,期中和期末考试大家准备充分。
(3)专业选择。通过参观院史馆等方式,针对专业选择问题进行指导和答疑,具体包括:专业介绍和专业选择要求。了解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发展历史,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等。
(4)假期学习和实习。对第一次大学期间的寒假或暑假生活制定了读书计划和学习计划及实习计划,建议假期完成的英语学习和复习。帮助学生联系暑期实习单位。
(5)新生导师特色活动“教学拓展活动”。设计调查文件,问卷放到问卷星并开展调查,工作内容包括:1.首先检查问卷是否有需要补充的问题,对问卷进行进一步完善;2.调查问卷放到问卷星,开展调查;3.回收统计调查结果,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周老师与同学们

软件与数据智能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

邓浩,预聘副教授,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长期聚焦智慧城市感知与规划重大工程软件技术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21项,指导本科生申请专利8项(授权1项),登记软著6项,获“挑战杯”市赛金奖等奖项6项、国创上创2项。团队获评同济大学第二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
邓浩副教授依托智慧城市感知与规划重大工程软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与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创新团队(同济大学第二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韧性城市智能规划与仿真关键技术及应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持续展开软件与数据智能方向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作,积极引导本科生参与推进“城市空间计算平台”等行业应用软件,以及“腔内激光仿真软件”等科学计算软件的探索和发展,形成系列工作成果。
邓老师围绕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累计指导本科生20余人,2023-2024学年主要指导本科生10余人,指导学生受理了“一种基于图像扩散模型的视频补帧方法”等国家发明专利8项,登记“韧性城市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信息系统V1.0”等软件著作权6项,开发了“韧性城市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信息系统”等行业应用软件,获第十四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国家级)。2023-2024学年所指导本科生成功推免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卢同学获得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直博意向offer。

邓老师与同学们
邓老师结合国家重点/面上项目,按照“本研贯通”的人才培养思路,以《用户交互技术》、《人工智能导论》等课程为引领,通过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在学业指导和专业引导方面对所指导学生进行了多方面的培养,结合各类型科创比赛,提升了升学生专业水平及科研、创新能力。除已获奖项目外,邓浩副教授所指导学生还积极参加了腾讯开悟人工智能全球公开赛-智能体博弈算法赛道比赛,以及英特尔协同育人项目“oneAPI 中国大学计划8”等,促进了本科生获得良好的专业成长机会。邓老师也注重思想引领工作,以及关注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通过组织导师见面会、建立微信/飞书交流群,以及针对性的沟通交流,助力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与所指导学生形成良好互动。

学术引导,创新实践

第一部分 导师简介
黄岩军,同济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青年人才、教育部科技领军人才团队负责人、上海市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现任汽车学院院长协理、汽车电子与智能教研室主任,曾挂职本科生院副院长、质管办副主任,主持国自然重点项目、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获ESI高被引文章10余篇、汽车领域顶级期刊IEEE-TVT、IEEE-TIV、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英文会刊Automotive Innovation等多项最佳论文,获评同济青年五四奖章、同济大学小米青年学者,受邀担任SCI期刊IEEE-TITS等多个智能汽车领域期刊编委,受邀担任世界汽车工程师协会FISITA组织的第一届“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全球青年论坛主席、获得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算法挑战赛第一名,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国家金奖等多项奖励。

第二部分 案例分享
黄岩军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以来,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导学生。他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定期与学生见面交流,通过细致入微的指导逐步引导学生树立科研兴趣,激发他们对学科的热情。在指导中注重因材施教,灵活采用多种方法,以实用性和创新性为导向,帮助学生在学术和职业发展中找到方向。
1. 注重学术引导,夯实专业基础
(1)基础为基石,研究为羽翼:强调学术基础是创新的根本,每学期定期组织专题讨论班,通过解读学术前沿和经典案例,培养学生的学术视野与批判思维,帮助学生们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2)实战演练,理论与应用并行: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室项目,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测试和巩固知识。在导师指导下,将课堂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启发思维,引领学术兴趣:定期组织科研交流会,邀请高年级学生分享研究心得,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并激发学生对未来科研方向的兴趣。
指导的本科生团队创造了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高水平期刊《Nano Energy》(IF=17.6)发文的历史,并获得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一等奖、华为智能汽车技术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黄老师指导学生获奖
2. 支持多元发展,鼓励创新实践
(1)因材施教,量身定制发展路径:仔细观察每位学生的特长,根据他们的兴趣与优势分配具体任务,在项目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团队角色,使每位学生都在项目中有所成长。
(2)引领全局思维,融通学科边界:提倡学生突破学科界限,参与跨学科研究,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利用不同学科的视角与方法解决问题,为他们开启了多学科融合的创新思维模式。黄老师指导的国豪书院、数学学院、电信学院和汽车学院的交叉团队在X-GAME 2024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车大数据竞赛中表现优异、进入最终决赛(3支队伍,于11月底举行);指导的电信学院和汽车学院交叉团队,完成上海伟世通汽车电子系统有限公司委托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缺陷检测,过程中发表SAE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获得企业好评,将第一负责本科生顺利推荐到清华大学深造。
3. 挖掘个人潜力,培养团队合作
(1)从需求出发,项目为驱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多样化的科研活动。不仅在学术上指导学生,还在实际项目中发挥导师作用,带领学生走访各类实践基地,观察现实需求。
(2)目标导向,分阶段实践: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农村调研,并实地测试设备性能,调整技术参数。为项目制定阶段性目标,引导学生开发适应复杂农田环境的平台和算法,以保证无人农机在多种地形下保持平稳高效的工作状态。在导师指导下,学生们不仅提高了技术能力,还学会了从用户视角考虑问题,推动了农业自动化的实际落地。黄老师指导的本科生团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家级金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金奖等多项创新创业奖励,相关成果被央视CCTV1《新闻联播》报道。


黄老师指导本科生团队获奖

研学融合,当好新时代“汽车人”的引路导师

吴旭东,1983年11月生,同济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现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新能源汽车NVH、车用声学超材料、车内声场智能控制等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上海市教委科创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各类开放基金项目等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SCI/EI)及顶级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10 余项,学术著作1部。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入选同济大学英才类优秀青年教师计划。主讲“汽车理论”“汽车系统动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等车辆专业主干课程,荣获上海市精品课程1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优秀指导老师、同济大学“名课优师”等荣誉、同济大学鲁班奖励金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受邀担任科技部专家库专家、上海市科委评审专家等。
吴老师自担任本科生导师以来,一直认真履行导师职责,尤其注重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技能的协同培养,构建了以学科启蒙-课程学习-科研竞赛为核心的梯度化培养模式。吴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专业讲座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明确学习方向,培养他们在面对未知和挑战时的勇气和坚韧。在科研活动中,吴老师善于运用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难题,通过悉心的指导和关怀,激励学生在求知路上不断成长并不断朝着目标前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1)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采取不同指导方式,通过为本科新生解答不同专业的异同点与发展方向,强调基础学科学习的至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及社会活动,帮助他们准确定位自我以确立清晰的职业生涯目标;
(2)通过组织硕博生、高年级本科生为大二大三学生分享科研经历,为他们提供一些新颖的科研方法及学科项目。通过科研思维和课程学习的协同培养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研竞赛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督促高年级本科生日常学习的同时,鼓励即将步入职场的同学积极参与企业实习,并结合已毕业同学的工作经历研判职业前景。邀请志向从事科研的学生提前加入课题组,以更早地体验和适应科研生活,为其未来的学术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吴老师与学生们
研学融合 鼓励创新:
(1)倡导理论基础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的学习方式,擅于将《车辆系统动力学》、《机械振动振动学》等课程基础知识与科研项目相融合,通过科研活动深化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协同提升。
(2)邀请本科生在每周固定时间与硕博研究生共同探索科研课题,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本科生的学术素养和规范,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及科学探索能力,目前已有多名本科生参与日常科研工作。

吴老师组织学生研讨

吴老师指导学生实验
润物无声 累累硕果:
(1)所指导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中屡次拔得头筹,并围绕汽车声振管控、汽车智能座舱等汽车新兴领域指导学生发表发明专利与学术论文多篇,于2022年获评同济大学优秀班主任。
(2)在十多年的本科生导师生涯中,所指导的多名本科生进入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毕业后进入理想汽车、联影医疗、禾赛科技等知名科技公司中任职,并逐渐在行业中崭露头角。

三全育人,激发科研兴趣
王学远,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动力电池管理,包括电化学阻抗谱、快充、智能电池管理系统等方向,入选第八届中国科协“青托”工程。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等省部级及以上课题/项目共5项。迄今为止在IEEE Trans.系列、APEN、eTrans.等期刊/会议上发表SCI/EI论文76篇,出版中英文著作/章节5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4项,实现企业授权/转让5项,入选202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一等奖3项,日内瓦发明展金奖1项。
王老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以来,主动建立与所指导本科生的联系,借助嘉园直通车等方式,打破嘉定校区和四平路校区空间限制,保持适当频次沟通,关心关爱所指导的同学,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确保学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为发挥王学远尽到本科生导师职责。
1. 分享大学感受,加速融入适应
针对刚踏入校园的同学在学业和生活上的种种疑问,组织了专题的交流:
(1)通过座谈形式,和同学们探讨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问题,向同学们讲述课程知识体系、学习方法、综合考核等方面与中学的差异性,让同学做好思想准备,迎接丰富多彩的大学时光。
(2)通过问答形式,回答校园生活中的同学们普遍关心的衣食住行以及学习娱乐等方面的问题,让同学们面临角色转换时不再迷茫无措。

所指导的大一学生
2. 引导深入思考,激发科研兴趣
(1)讲述交通专业前沿进展,向同学讲述交通领域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领域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从事相关研究方向的兴趣。
(2)引导同学了解科研工作,带领同学参观了动力电池测试实验室:请研究生同学讲解设备情况,分享科研心路历程,让同学对学校内的科研工作有初步的认识。


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

当好学生“引路人”
张允华,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碳燃料燃烧及排放控制。先后入选上海市科技英才扬帆计划、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持及参与国家及省部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30余篇,获国内外发明专利30余项,参编学术专著2部,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张老师在担任2024级新生导师时,对于刚踏入高校的“萌新”们,秉持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建立新知识体系,新社交圈子的关键时期的理念,着重对学生各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当好学生“引路人”。
有8位2024级新生选择张老师作为学业导师,由于新生均在四平路校区,在正式见面前,张老师第一时间建立了微信群,零零后的新生在群里非常活跃,气氛相当融洽,大家很快熟悉了起来。张老师通过线上的交流,初步了解了大家的一些概况,线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快与同学们策划“奔现”事宜。考虑到同学们在四平路校区,到嘉定校区不是太方便,张老师把首次见面安排在同学们的大本营。于是乎,在9月10日教师节那天,张老师在四平路校区瑞安楼一楼与大家见面交流,开始了首次“指导”。
8位新生来自五湖四海,分在不同班级,通过这次线下见面会,大家畅所欲言,增进互相的了解,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张老师结合个人的学习及工作经历,向各位同学介绍了汽车学院的概况、专业特色等,尤其结合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为各位同学进行了讲解,重点围绕学生创新介绍了汽车学院极具特色的四大车队创新团体,激活了埋在同学们心底的“汽车梦”种子。除此之外,还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课程学习注意事项、生活习惯培养、心理健康建设等方面为各位同学做了殷切嘱咐。

张老师与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