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优秀本科生导师风采展示(六)
时间:2025-04-25


本科生导师优秀案例

2025/04/24



图片

本期导师预览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国锋

海洋学院-吕枫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宋飞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杨贺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赵胤伯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徐洪涛




图片

 ○ 刘国锋 ○

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卓越本科科研人才



图片

第一部分 导师简介

刘国锋,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同济大学青年百人,主要从事动态手性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研项目多项;获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完成人)、Chem. Commun.新锐科学家、J. Mater. Chem. C新锐科学家等荣誉。自2020年担任本科新生导师,已指导本科新生14人;指导本科生创新项目4项。

第二部分 案例分享

刘国锋老师自担任“同和学堂”和“国豪书院”的本科生导师以来,积极响应学校的“强基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政策倡议,全心投入于本科生的思想教育与学业指导工作中。在其精心指导下,学生们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同济大学本科生优秀奖学金、同济大学社会工作实践奖学金、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及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

同时,刘老师积极倡导和支持学生参与本科生创新实践计划(SITP),旨在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室的前沿科学研究相结合,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在此期间,刘老师指导了包括卞同学、叶同学、李同学在内的六名本科生,带领他们主持完成了四项国家级和市级SITP项目。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这些本科生不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还以主要完成人的身份申请了一项中国发明专利。此外,所指导的学生团队和个人在全国及地方各级比赛中屡获佳绩,其中包括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海赛区)金奖、同济大学第九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天骄湾杯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第十八届上海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优秀奖、以及“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化学研讨会优秀墙报奖等荣誉。值得一提的是,卞同学在其指导下表现尤为突出,最终获得了推荐免试资格,顺利保送至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继续深造。

图片

刘老师指导学生们

此外,刘老师在担任2021级博士班班主任期间,不仅密切关注学生的学术进展,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因其优秀的表现,刘老师荣获2023年度同济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




 ○ 吕枫 ○

注重国际视野,培养创新人才



图片


PART 01 导师简介

吕枫老师从2013年开始在海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底观测网、水下智能体和全光谱感知。曾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海底观测网研发负责人和主干技术负责人、国家海洋创新专项技术总师、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总工程师。主持研发自主可控的海底观测网关键技术和组网装备,应用于深海科学观测、海洋生态感知、岛礁环境监测、海油生产监控、地震海啸预警和海上安全警戒等国内外涉海工程,为国内该类产品首次通过挪威德国船级社检测认证。主编或参编多部学术著作和国家标准,发表学术论文五十篇,授权或公开发明专利六十项,其中七项实现产业化。牵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


PART 02 案例分享

吕枫老师注重具有国际视野的科学与技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鼓励学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勇于向海洋科学技术“无人区”进军。曾推动设立一项企业海洋奖学金,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近年指导学生开展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发表国际期刊论文,并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多功能轻作业海鳗机器人,获国际发明创新展览会金奖、高等院校发明选拔赛银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二等奖、“挑战杯”专项赛全国二等奖、上海大学生优秀创新创业项目、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互联网+校赛金奖等十多项荣誉,受邀参加国际工博会高校科技成果展。近年指导的十多名本科生被录取免试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五名获评同济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

图片

吕老师与学生们



 ○ 宋飞 ○

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相长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图片


PART 01 导师简介

宋飞,男,中共党员,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特聘研究员。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军工企业委托项目各1项,在领域内认可的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篇。先后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项目(2022)和上海市启明星项目扬帆计划(2024),曾获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优秀博士荣誉称号(2023)等。


PART 02 案例分享

自2023年起,宋飞老师担任工程力学和大飞机班本科生导师及国豪书院新生导师,并担任2024级强基力学班主任。他秉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全方位支持学生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科研兴趣和爱国情怀。

作为本科生导师,他坚持与学生定期见面并深入了解每位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以午餐会、谈心会和科创训练等形式拉近师生距离,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双重指导。作为2024级强基力学班的班主任,他通过班会、班委会、宿舍走访和团建活动,与学生建立起紧密联系,并开展一对一午餐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状态并及时提供帮助。宋飞老师常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与学生共勉,激励他们在学习和科研中不断突破自我。在首次见面时,他总会告诉学生:“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有任何情况和需要随时联系。”这一承诺让学生倍感关怀,也为他们在成长成才中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精神支撑

图片


宋老师指导学生们

宋飞老师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创新训练,并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交流机会。他将“深地、深海”国家战略带入科研指导中,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因材施教地定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他强调“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相长”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术探索中巩固专业知识、激发科研兴趣。每周的科研训练会上,宋老师从理论学习到项目答辩的各个环节,都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确保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科研实践同步发展。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所带本科生申报的2个校级创新项目在中期考核中表现优异,成功晋级为上海市创新项目。这一成就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科研信心,也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铺垫了更高的平台。同时,相关科创课题进一步延伸到了强基班科研训练课程和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持续支持学生在学业和科研上稳步前行,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图片

宋老师一对一交流

飞老师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创新训练,并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交流机会。他将“深地、深海”国家战略带入科研指导中,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因材施教地定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他强调“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相长”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术探索中巩固专业知识、激发科研兴趣。每周的科研训练会上,宋老师从理论学习到项目答辩的各个环节,都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确保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科研实践同步发展。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所带本科生申报的2个校级创新项目在中期考核中表现优异,成功晋级为上海市创新项目。这一成就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科研信心,也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铺垫了更高的平台。同时,相关科创课题进一步延伸到了强基班科研训练课程和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持续支持学生在学业和科研上稳步前行,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 杨贺

启发引导,多元发展



图片

导师简介

杨贺,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助理教授。本硕博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于剑桥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流动控制、液滴微流控、液/气压元件等。主讲本科生《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等课程。                              

案例分享

自担任22级本科生导师以来,杨贺老师通过与学生谈心交友,引导学生依据个人兴趣自主学习与成长。所指导学生皆学习成绩优异、在社团活动、科研竞赛中亦展露风采。

“亦师亦友”是杨老师与学生的相处方式。在指导学生过程中,考虑到学生方便,常选在图书馆、东大楼中厅、咖啡厅、餐厅等地方与学生会面,在轻松的环境中给与学生建议与指导。每学期期末都会与学生聚餐,畅聊一学期的成长与收获

图片

杨老师与学生轻松交流

在与学生的初识阶段,杨老师都会为学生梳理大学的学习生活及未来读研、留学、就业的选择,鼓励学生依据个人兴趣尽早做好大学与人生规划。以亲身所见所识优秀人才为榜样,鼓励学生脚踏实地,不断追求卓越。依据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多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自主学习编程语言提升编程能力、参与组织社团活动培养同学友谊与社交能力、加强体育锻炼并培养兴趣爱好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杨老师也时常与学生分享当前学术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引导学生注重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能力的自主培养。鼓励学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积累跨学科专业知识,除本专业知识外,多涉猎计算机、机械、电子、材料、物理、化学、医学等多学科领域,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依据个人兴趣茁壮成长,全面发展。余同学担任院学生会主席,组织策划航力学院“航空航天科技节”等活动,获2024SAMPE USA复合材料桥梁学生竞赛二等奖、同济大学本科生优秀奖学金三等奖等奖励。乔同学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国际互联网理论力学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上海市力学竞赛优秀奖、同济大学应用力学创新竞赛一等奖、同济大学返校宣讲“优秀宣讲团”等奖励,负责一项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顺利结题。



 ○ 赵胤伯

因势利导,个性化培养



图片


导师简介

赵胤伯,男,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助理教授,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得者,研究方向为先进复合材料微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担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青年编委。荣获第三届长三角高校工科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新生院优秀班主任、本科生军训优秀随训教师等荣誉。

案例分享

赵胤伯老师秉承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个性化教育理念。首先,赵老师了解每一位同学的短、中、长期规划。短期规划即对自己的本学期规划,中期规划即对自身大学四年的规划及取得成绩的期望,长期规划即对本科毕业后的打算。而后,从长期规划入手、倒推短期规划和目标,即为了实现中长期目标,如何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其次,赵老师识别每位同学的优势与潜能,引导并帮助其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与实践方法。例如,某些同学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赵老师引导其选择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方向,鼓励同学们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对如何做科学研究进行指导。某些同学则希望毕业后到企业中历练自己,赵老师则建议其加强基础课程学习,并帮助其分析所学专业课与实际工程的联系。此外,赵老师很关注同学们的学业成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赵老师采用刨根问底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找到每门课成绩不理想的核心关键点,并对症下药。如对某一门课学的不是很懂,是概念理解不清、还是数学推导出了问题,亦或是学习方法不适用等等。同时,赵老师会为同学们讲解每门课之间的联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系统梳理知识点,有目的性地学习。最后,赵老师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确保同学们在健康的心态下成长和发展。

图片

赵老师指导学生

同时,赵胤伯老师积极参加学院举办的“启航沙龙”之学术交流活动。赵老师分享了先进航空航天材料的微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等研究成果,从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讲解。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热情,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让同学们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图片

薛老师与学生们



 ○ 徐洪涛

精心设计指导环节

全面践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图片

导师简介

徐洪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跨度建筑设计、体育建筑设计、体育设施规划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2021年度获评同济大学优秀班主任,主讲课程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计划。

案例分享

徐老师根据所带学生为大一新生这一主要特点,深入研究本科新生的心理特点、目标诉求以及成长规律,精心设计指导环节,通过5大板块、8次各具特色的交流活动,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全面践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1.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

(1)师生见面会——帮助大家认识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差异,鼓励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自信乐观地开启大学学习生活。

(2)优秀学长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学长分享大一学习体会,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专业课程学习、五育学分、专业分流以及志愿活动等方面的情况。

2.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交往

(1)读书分享会——要求每人阅读3-4本经典著作,通过读书会的形式分享读书心得,扩展知识和视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校外聚餐——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形式,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增进师生情谊。

3.提升专业认知

(1)参与高年级期末评图——组织本科新生参加四年级期末设计课程评图,帮助大家提高对专业学习的认识和理解。

(2)嘉定历史街区参观调研——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参观嘉定博物馆,学习建筑设计如何与城市文脉相结合;参观秋霞圃、汇龙潭公园和州桥老街,了解江南园林风格和水乡特色文化,提高了大家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

图片

徐老师带同学们参观游玩

4.培养科研意识

结合徐老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对家乡的体育设施从公众运动体验的视角进行调研,通过PPT汇报交流,重点讲解了科研工作的意义,研究主题的选择以及研究方法的运用等,使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

5.学年总结

交流总结一年来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再接再励,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争取更大的进步。并请大家对导师一年来的指导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一个学年5大板块、8次指导交流,帮助本科新生快速适应了大学学习生活,同时在提升专业认知水平、培养科学研究素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健康社会交往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为未来的专业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徐老师也通过精心设计指导环节,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在全面践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图片

徐老师与学生们愉快交流



排版 | 文星天

审核 | 陆  伟  同沫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