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组合拳”,同济大学全力护航特殊时期教学工作高质量运行
时间:2022-04-10

上线“教学教务咨询智能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咨询服务;强化对在线教学的检查督导,确保线上教学质量不降;以线上教学为契机,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自3月9日同济大学实施疫情防控动态管控模式以来,学校在从紧从严从细落实防控举措的同时,全力推进线上教学工作,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制定各项教学工作长期预案,分类分层、精准施策,持续开展师生线上教学技能培训,推进线上精品课程建设,确保疫情期间教学工作平稳有序、高质量运行。

多方协同作战,保障课程教学平稳有序运行

在校区封闭管理期间,同济大学将教学活动有序转为线上形式开展,涉及3420门次本科课程、1748门次全日制研究生课程、452门次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所有课程实现“云课堂”线上排课。

本科生院微信公众号上线“教学教务咨询智能服务平台”,覆盖上课、考试、学籍、实习等7个方面的业务大类,共设置21个问题类别109个智能问答,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咨询服务。校内多部门协同联动,通过教学管理人员、学院教务员和教学院长组成的信息传递网络,将线上教学信息和要求及时传递给每一位师生。

学校制定一系列工作指南,开展常态化师生技能培训;开通“TJ 线上教学技术支持群”和热线电话,24小时在线提供技术支持;联系三大运营商提供教师家庭带宽免费升速、师生手机流量免费赠送等福利,解决师生线上教学的网络需求。

强化对在线教学的检查和督导,确保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同质量

学校将在线开放课程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做到同管理、同要求,压实教学管理责任。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在“同济大学云课堂”平台线上巡课,确保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同质量同标准。学校组织的督导队伍不仅关注教师线上授课的授课形式、授课质量、学生学习状态,还督促教师优化仪容仪表、言辞,如放缓语速、舒缓语气等。

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对线上授课教师提出“课前四要求、开课两询问、课中一互动”的要求。课前四要求,即要求师生课前开摄像头、教师开麦克风、共享PPT、解除静音;开课两询问,即询问学生能否看到PPT,能否听到声音;课中一互动,即为减少学生因线上课程走神,加强课堂互动,减少学生“隐形逃课”。严格学生在线学习规范、课程学习纪律,实行严格的考勤点名,增加提问交流频次,强化过程性考核。

化危为机,乘势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疫情时期的线上教学绝不是将线下课程直接转为线上直播,而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以数字化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同时推动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厚植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理念。这已成为越来越多同济教师们的共识。

学校对线上课程实施“一课一方案”的严格要求,各学院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和“虚拟教研室”“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作用,按照理论教学课程、实验实践课程等不同课程的类型和特点,落实教学和课程建设责任,推进课程提质增效。

抗疫是课程思政的优秀题材,抗疫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最能启发学生共情。师生共同维护线上教学的平稳有序、优质优量,就是最好的抗疫行动。任课教师利用课前、课间和同学们谈一谈学校和上海抗疫的优秀事迹,相互鼓励,平缓焦虑,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奋战在校内外战“疫”一线的同济教职员工,更是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众多鲜活的现实素材,例如,连续10天撑起5400名师生一日三餐的22位厨师,他们的坚守和付出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