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音乐会介绍
时间:2023-10-24
图片
图片


“星期音乐会”介绍



“星期音乐会”作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艺术类通识课,自2015年在同济大学开始建课,结合音乐会舞台与同名网课,实现以“理解音乐”为目标的沉浸体验式教学和以“表现音乐”为目标的学业评价手段,在学习以古典音乐为代表的基本语言规则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音乐进行比较练习,以此深入音乐的细节聆听与审美方法掌握,增强“演”的基本意识,突出经典音乐艺术中“美善”方面的教育内容,通过“教演”一体的艺术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和音乐内容上进一步完善其为“教美+演善”的立德树人形式,达到以经典艺术为榜样而塑造自我的美育目标。实现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和课堂内外教学的衔接,成功探索和实践出线下实践与线上学习互促互进的“教-演-学-研”教学模式。


图片

一、教演结合



音乐的听辨能力是音乐教学的核心,课程以“教”+“演”结合形成教学形式的革新。借助音乐会舞台表演,强调在“教-学”环境中注入富有艺术特色的“演”,通过“演”的现场教学,突出活生生的临场音响和听辨评价参与,增强学生聆听中深入音乐细部结构的辨别能力,再结合“教”的理性分析,为听辨起到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参与“演”的评价并激发参“演”的学习兴趣。同时,“演”的产出同样又能成为“教”与“学”的成果和成绩评定标尺,为教学的进一步丰富和多样提供了一个具有扩展升级能力的资料库平台。在音乐艺术的教与学中增加“演”的成分,可以通过师生的个性演绎和不同诠释的比对启迪参与者和听赏者的主动辨别能力,从而打破了单向的听赏困局,形成双向互促互进的教-学环境。


图片


图片


课程内容围绕理解音乐的知识性讲解展开,理解音乐可分解为四大板块:1、音乐的理,即音乐的知识体系简介;2、音乐的解,即经典音乐作品的解构与解释;3、理解音,即音乐的细节性与客观性分析;4、理解乐,即音乐的宏观性与人文性阐释。前两大板块主要基于音乐本体的角度,后两大板块则凸显跨学科思维的目标,通过学业评价和考核中以此形成具有同济特色的艺术通识教育课程。课程以音乐会表演形式每学期都吸引近千人的学生选修,成为同济大学学生规模最大的课程之一。自2018年结合网课形成混合式教学以来,2018-2023年间已有8614名同济学生选课,同名网课也在智慧树平台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图片

二、学研深入



课程教学中扩大了“研”的成分,将综合性大学通选课的多学科跨专业的复杂背景转化为有利因素,通过将课程的音乐内容以微信公众号和课程app形式的每周推送,调动课程学生参与推文撰写与网络资源维护,达到以“学”向“研”的深入形成教学内容的革新。在此基础上,教师团队辅以分组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形式美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研讨活动,在启发学生心智的同时,训练学生掌握多种手段的分析、研究和思辨方法,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目的。


图片


图片


课程将实践性强的音乐表演技能内容与较多依赖感性体验的音乐鉴赏内容进行台上台下的结合,用多样化的线上线下评价建立起理解音乐与表现音乐间的互动,使音乐的美育能真正融入校园生活与学习全过程。课程自建课以来在同济大学的开课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选课人数稳居艺术类通识课程和校级核心课程前列,历年学生和校内专家的评价都是优秀,2018年负责人获得“同济大学第五届名课优师称号”,2020年获得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成为同济大学课程思政“领航计划”的课程组成之一。


图片图片



图片

 三、课程团队



课程负责人:秦川,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与表演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音乐学院钢琴教育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出站博士后。已出版2部专著,2014年承担的《音乐艺术概论》课程获得“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称号,并成为上海市2015年度本科重点课程,2019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2023年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项荣誉。主讲的《星期音乐会》成为同济大学校级核心通识课与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

图片

(秦川)


课程团队教师:王伊达,瞿辛佳,王夕岚,隋歆,张弛等。

王伊达,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声乐专业讲师,硕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家协会声乐专业委员会会员,合唱专业委员会会员。主要承担《星期音乐会》的艺术歌曲教学与表演实践工作,并在原创歌剧排演和组织协调上承担了主要工作。

图片

(王伊达)


瞿辛佳,留德钢琴家,现任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声乐专业艺术指导教师,讲师上海音协钢琴专业委员会会员、钢琴即兴伴奏考级组委会成员。在《星期音乐会》中承担爵士音乐讲解与艺术指导的教学表演任务。

图片

(瞿辛佳)


王夕岚,留德青年钢琴家,钢琴演奏博士。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与表演系钢琴表演专业主课教师,硕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个人独奏作品专辑于2020年由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同济任教期间,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部校共建合作项目,参与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星期音乐会》钢琴演奏录制与教学,其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国内外钢琴比赛中获奖并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图片

(王夕岚)


隋歆,留德青年钢琴家,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科讲师。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是著名的世界梅纽因音乐组织的一员,演出足迹遍及欧洲各地。2013年她应邀加入“德国科隆钢琴三重奏”,在中国和欧洲多个国家成功举办音乐会,  并作为文化使者出访欧洲孔子学院,成功举办音乐会。主讲《星期音乐会》的“室内乐”课程章节。

图片

(隋歆)


张弛,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卡耐基梅隆大学访问学者,上海音协会员,同济大学钢琴协会指导教师。获得完成多项市级、校级课题,多次受邀举办专业讲座。主讲《星期音乐会》的“钢琴协奏曲与双钢琴”章节。

图片

(张弛)


图片

四、美育塑人


课程利用互联网构建课程投票评价方式,结合突出艺术“美善”评价内容的建设,实现比较评价方法在课程体系中的实践运用与检验,使线上学习与考核的数据统计为学业表现性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课程鼓励学生利用自身的特长获得课程成绩,并通过公众投票的方式调动不同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音乐鉴赏和课程评价,在学习与评价的过程中启迪学生塑造自己的审美追求。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课程在线考核题库建设,将课程中的艺术审美欣赏与生活中的尚美尚善践行统一起来,进一步达到“教美-演善-学艺-研德”的素质教育与立德树人的目标。


图片图片


“教-演-学-研”的教学既发挥了音乐表演的长项,又赋予理论以形象与细致的多样性实践演绎。星期音乐会偏重舞台表演的沉浸式教学形式,而结合的网课知识则偏重理论讲解与分析实践的结合,二者互为补充,有效地将音乐艺术的舞台与讲台进行衔接。“星期音乐会”的表演舞台可以吸引大学生走近舞台,通过初步的学习筛选,可以吸引部分有音乐技能基础的同济学子参与到辅修专业的学习中,并最终通过专业性教学使他们有能力登上舞台,铺就学生从“走近舞台”向“走上舞台”的道路,从而通过具有同济特色的音乐会吸引不断更新的同济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形成一种可持续的艺术课程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循环模式。相信这一涵盖课程内外的音乐艺术互动,通过从走近舞台到走上舞台的艺术内容建设,定会赋予百年学府的同济大学以独具特色的文艺内涵之美。

图片



图片